Follow_others
从众
从众可以定义为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的改变,受到了来自另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真实或想象的压力的结果。
当人们互相交谈时,他们会经常模仿对方的非语言行为和举止,这种现象被称为变色龙效应( chameleon effect )
镜像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促进社会学习( social learning ),即人们通过观察来学习的过程。
只要其他人在笑,就可以起到这样的效果。很多从众行为都是这样产生的;环境中的社会暗示告诉我们其他人的感觉、想法或行为,而这些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感觉、想法和行为
动机
从众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因为别人是有价值信息的来源,或者因为与别人相差太大令人感到不适;
从众通过表达我们的相似性和思想上的亲近关系,来确保我们在某个群体中的地位。前一个原因基于丰富的信息:人们面对采取一致意见的多数人,会认为自己的观点因某种原因而出现了错误。后一个原因则基于规范:人们会“随大流”,但内心相信他们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以求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避免因意见不同而被他们所厌恶。坚持正确意见与迎合群体之间的这种基本困境,是导致我们一些最大失败的核心所在。
为了获得有关适当行为的信息而观察他人所产生的从众,往往比为了被接纳或避免处罚所产生的从众具有更强大的力量。我认为,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境地,我们必须使用他人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模板,我们很可能在随后的类似场合重复我们新学到的行为,而没有任何暗示
榜样
榜样的声望与受欢迎程度 当我们不清楚在某种情况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时,我们最有可能同那些行为可以提供最可靠信息的人保持一致。当受人尊敬、关系密切的人恰巧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时,主要的社会趋势往往会通过从众机制突然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一致同意
一致同意 当群体成员面对面时,像阿希研究的情况一样,决定一个人是否会从众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其他人是否都持有相同的意见。“其他所有人”的群体中实际人数不需要太多,但需要获得最大程度的一致性;当达成一致的群体规模只有3人时,人们会像群体规模达到16人时一样顺从于群体压力。表态 通过诱导一个人对他(她)最初的判断作出某种承诺,也可以减少对群体压力的顺从。
担责 假设你正在参与一个解决问题的小组讨论,而其他人正在向你施加压力,让你同意他们的决定。另外,假设你知道,在会议结束时,你必须向小组的其他成员证明你的决定是正确的。你觉得这对你的判断会产生什么影响?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责任会增加你从众的倾向
自尊
一般来说,自尊心较低的人比自尊心较高的人更容易屈服于群体压力。如果让人们相信自己手头的任务根本不需要什么能力(比如判断直线的长度),他们的从众倾向就会增加。如果人们有机会在完成一项任务之前已经获得成功,从而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那么他们会比那些误打误撞的人更不容易从众。
年龄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即便是幼儿也会本能地顺应同龄人的行为。这是我们学习很多东西的途径,包括我们的说话方式和口音类型。39而对于10到25岁的年轻人来说,从众压力最为强烈。在此之前,大脑的自我控制系统——控制计划、思考未来、评估风险和抑制冲动——仍在发育。
认同的群体
我们所归属以及所认同的群体(即我们的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s)既反映又塑造我们的身份和行为。通常,当我们改变参照群体时,我们也会改变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以与之相符。总而言之,当人们偏离自己所属群体的规范、特别是当他们对所属群体重视或认同时,他们会从别人那里得到暗示,并且通常会体验到不适。
不同的水平
由此而区分出从众的三种水平:依从、认同和内化
- 依从(compliance)这一术语能够最恰当地用来表示一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而做出某种行为
- 认同(identification)一词描述了一个人渴望成为他们所钦佩的群体或角色榜样所带来的从众水平
- 最后,基于价值或信念的内化(Internalization)是最持久的从众。将特定信念内化的动机,是希望自己正确。因此对这种信念的奖赏是内在的